
春風拂面暖人心
- 分類:文章作品
- 作者:張 鐘
- 來源:
- 發(fā)布時間:2014-10-21
- 訪問量:
我已相當一個階段不看電視了,因為我業(yè)余在創(chuàng)作繪制一批插圖???014年10月15日傍晚,我偶爾從網(wǎng)上看到上午習總書記在京與一批文藝大家進行座談會的消息,勾起了我了解細節(jié)的欲望。我觀看當晚CCTV的晚間新聞、第二天還觀看了焦點訪談,這幾天我在網(wǎng)上全面閱讀了各種文章和評論,深深感受到這次座談會對文藝事業(yè)的價值之高是以往同類會議所不具備的。為此,不由得我感慨萬千,略表數(shù)語。
一.感受習總書記對文藝工作準確的切脈
關于文藝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作用,習總書記所談的一些問題可謂“振聾發(fā)聵”??倳泴ξ乃嚰掖碇赋?,我國社會正處于思想大碰撞、文化大交流的時代,出現(xiàn)了不少問題。其中比較突出的一個問題就是一些人正確的價值觀缺失,觀點沒有善惡,是非沒有底線,什么違反黨紀國法的事都敢干,沒有國家觀念、集體觀念、家庭觀念,不講對錯、不講美丑,渾渾噩噩、窮奢極欲、良莠不分,笑貧不笑娼,這樣的社會,人們的精神會淪落到什么程度?
二.感受習總書記對藝術工作者的關懷
通過本次座談會,中國美協(xié)副主席、中國美院院長許江從習總書記身上感受到了他對廣大文藝工作者的親切關懷,感受到一種“溫厚的人情”。許江認為,這主要體現(xiàn)在習總書記對文藝的理解深刻,以及對廣大文藝家們有著充分的了解和信任。這種“溫厚的人情”與習總書記寬廣的文藝視野是交織在一起的。
三.感受良好的會風
本次座談會上,習總書記與大家以最近的位置就坐,以平等、輕松、自由、互動的方式對話。這樣的過程既顯示出總書記隨和務實的風范,又讓藝術家們能夠暢所欲言。而總書記多次問90歲的馮其庸老先生等要不要休息,也可以站起來走動走動等,體現(xiàn)了中央領導人對藝術家的尊重、對長者的敬重。長達三個小時的座談會與會藝術家們感到時間還是過得太快了。所以我們說,會議不在于多,不在于長,而在于質量,在于會議的含金量。重要的會議還是要開透,開完整,讓與會人員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達到步調一致方向明確才是成功。84歲的軍旅編劇家閻肅會后說:他參加過許多的座談會,但象本次這樣務實的還是第一次。
這次座談會上沒有“高人”來“強調”、來“指出”,而是一種自由交流的形式出現(xiàn),這為我們今后會風、調研的改革塑造了全新的樣板!
四.感受文藝批評的回歸
2014年10月16日,中國文聯(lián)召開的學習習近平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上,中國文聯(lián)黨組書記趙實回憶并解讀了習總書記對文藝工作的論述。趙實感到,文化界一股“加強批評”的新風正呼之欲出;用總書記的話說,“文藝批評要的就是批評,不能夠是表揚甚至是庸俗吹捧、阿諛奉承;不能套用西方理論來剪裁中國人的審美,更不能用簡單的商業(yè)標準取代藝術標準。”
長期以來,文化界鮮見真正犀利的、有分量的批評。趙實坦言,總書記的一席話讓文藝家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批評”二字??倳浾J為,“文藝批評褒貶針砭功能弱化,缺乏戰(zhàn)斗力說服力,不利于文藝的健康發(fā)展。”趙實笑著回憶起,習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打了一個生動比方——“文藝批評家要像魯迅所說的那樣,做到‘剜爛蘋果’的工作,把爛的剜掉,把好的留下來吃。不能因為彼此是朋友,低頭不見抬頭見,抹不開面兒。” “真理越辯越明”,藝術批評與創(chuàng)作之間本應形成良性循環(huán)。
在趙實看來,習總書記就如何“把好文藝批評方向盤”給出了“操作指南”——作家藝術家要勇于面對批評自己作品短處的批評家,以敬重之心待之;文藝批評家要在藝術作品質量和水平上實事求是,對各種不良文藝作品現(xiàn)象思潮敢于表明態(tài)度,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敢于表明立場,營造開展文藝批評的良好氛圍。
五.感受與會藝術家的權權報國之心和迫切希望國家能改善文化風氣的心愿
編劇家閻肅在座談會上說,“我一直渴盼中央發(fā)出清晰有力的聲音,重現(xiàn)文藝的朗朗天空。……我期待著這次會議能夠振聾發(fā)聵,潤物揚帆。”是的,為人民書寫,為時代放歌,這是與會藝術家和廣大的文藝工作者共同的的報國心愿。但執(zhí)行后的效果距時代還是有相當?shù)木嚯x,這已讓習總書記放心不下。他在半年多前就提議組織本次座談會了,還自己來主持會議。總書記的發(fā)言講出了與會藝術家的心聲。本次座談會總書記的講話象是指南針,在文藝航船遠航中為其指明了方向;又如一股拂面而來的春風,溫暖了全體文藝工作者的心;也讓廣大的民眾感受到未來即將會讀到、看到、聽到與此前不一樣的更接地氣的優(yōu)秀文藝作品,來提升我們的精神品位。
六.作品上的浮躁
現(xiàn)在的文藝創(chuàng)作是“有數(shù)量缺質量,有高原沒高峰”,這是習總書記的原話。北京市文聯(lián)的譚利華先生在北京文聯(lián)的座談學習會上的發(fā)言時說到:經(jīng)濟大潮沖擊的影響很嚴重,習總書記說,相當時期以來,見到這么多藝術界、文化界的朋友,讓他們談對當前文化的感受,巧得很,大家都說兩個字“浮躁”。我們應該克服浮躁,潛心創(chuàng)作。我認為,浮躁雖然是一種社會風氣,其實也是形式主義,是“四風”中的一種。如:表面上看,我們已經(jīng)完成了某一項宣傳任務,但收到的效果又是如何?沒有專門去評價。該花的也花了,該宣傳的也宣傳了,獎狀也頒發(fā)了,政績已擺出。可百姓是否真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品是否對社會文化傳承有利?對精神文明宣傳有利?沒有人去關注了。因此我認為,“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這句話永遠正確!黨的群眾性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一項長期持久的活動,永遠不會有休止符。
我建議:要鼓勵潛心創(chuàng)作投入的作者,為他們創(chuàng)造更寬松的外部環(huán)境,也多多宣傳這方面的成功事例以鞭策他們。
七.想法
1.為何中央說了多年而文化自覺還是不見大的成效?
中央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積極弘揚社會主流價值、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堅持高水準的藝術追求,秉持高尚的道德情操。以文化自覺來守住藝術底線,守住價值觀底線。
從召開本次座談會的情況來看,尚有很大的提高空間。說明文藝界還是在等待,在等待中央最高領導人的發(fā)話。而無法做到自己主動適應。與想做到“文化自覺”還是距離較大,這既有體制的原因,也有自身因素。說到底我們的各級機關和個人需要及時拿起批評與自我批評這個武器。一旦手拿這個利器,哪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呢?哪有攻不破的堡壘呢?可是,此前有幾位敢先站出來說話,說公正話?而批評與自我批評,這本身還是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呢。
以美術為例,中央已經(jīng)出臺了對國展美術作品的評選標準和要求,眾多的作者在朝這個標準而努力。但實際執(zhí)行時的彈性又十分大。入選的作品、甚至評為優(yōu)秀作品的并不均在貫徹要求。就拿不久前舉行的第十三屆浙江省美術作品展說起吧,展示浙江精神的作品稀缺,文化擔當不足,描寫浙江人在建設浙江、發(fā)展浙江的過程作品并不多見,在正能量的傳達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通過這次座談會,我們可以想象,這個標準的執(zhí)行力度會加大。
2.深刻領會總書記的思想,及時改進文藝工作,主動適應社會、服務時代
習總書記對文化方面的講話其實已有不少,這次座談會后使我們認識到,原先的領會和貫徹落實距離總書記的要求還顯不足。
如果本次座談會習總書記時間安排不出,會未能開成,這將會是怎么樣?可能我們還在等待,有些藝術創(chuàng)作、演出風氣的調整還將被拖延。
八.結語
先進的文化彰顯了國家的軟實力,是國家強大背后的真正實力。本次座談會必將在廣大的文藝工作者和人民中留下深刻的記憶,作出全面的調整,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文藝風氣,我們綜合國力的增強也將指日可待。
——作者:張鐘 2014年10月20日
【注:2014.10.20發(fā)表在余姚市文學藝術聯(lián)合會網(wǎng)站《學習習總書記在京主持召開文藝座談會講話》專欄上。原創(chuàng)作品,未經(jīng)同意,不得轉載!】